让足球的归足球,让流量的归流量——从阿切尔比与穆勒的冲突说起
原本以为,与老铁拜仁的比赛已经告一段落,球迷们会立刻转移视线,将目光收回到各自联赛的下一轮比赛当中,因为毕竟双方尽管目前都领跑积分榜,但依然远远没有到高枕无忧的地步。没想到,一个阿切尔比在赛后疑似对穆勒进行挑衅的短视频,却在拜仁与国米的各自球迷阵营当中掀起了舆论风暴。
完全可以理解拜仁球迷的心情,毕竟穆勒是拜仁绝对意义上的自家孩子,很多拜仁死忠,都是陪伴着穆勒一起长大、然后又一起变老的。所以,狗哥先表个态,这事儿咱阿切尔比做的过了,不地道,有错就认,挨打要立正,男人,没必要为了狡辩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但我依然想要让各位拜仁和国米球迷,先别忙着互喷。我们不妨一起来解读一下,这到底是一个什么程度上的事件。
一、看似是足球场上的冲突,其实不过是激素的狂欢罢了
穆勒与阿切尔比的冲突,本质上不过是一场被镜头放大的情境剧。我们不妨先将镜头拉到远景。
2022年,国际米兰与拜仁慕尼黑在欧冠小组赛中碰面,当时的国际米兰并不具备与拜仁掰手腕的水准,甚至拜仁让一幅车马炮都有点难度匹敌。
首回合比赛,国米中场大将恰尔汗奥卢与拜仁中场核心基米希发生了争执;正是穆勒在赛后,主动走向了国际米兰的更衣室,并为蓝黑将士们送上了德国啤酒,同时在翻译的帮助下,化解了恰20的紧张情绪。
狗哥在这只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际上,这种球员之间在足球场比赛之外的行为,往往会被赛场上的剑拔弩张所遮蔽。赛场上看似很严重的问题,放到场下之后,很多时候都是一笑泯恩仇。
正如几年前诺伊尔在受伤期间接受采访时,谈及2013年欧冠决赛与罗本的抠脚...口角(这个拼音词组有毒)之争时所说的那样:那些对着镜头的怒吼,99%都会在终场哨响后,变成更衣室内的歌声或者是干杯的碰杯声。
凭借着三脚猫的英语水平,狗哥在《时代科学》上找到了一篇关于现代职业球员在比赛中的身体数据的报道,其中就有一项是这么说的:在一场足球比赛结束时,职业球员的心率大部分会超过180-200次/分钟,如果比赛本身非常激烈,那么这个数值将会更高!这个数值对于普通人来讲,几乎就是要直接住院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球员皮质醇的水平,会达到常态的300%!虽然狗哥不知道这个皮质醇是干啥的,但我知道,这个肯定比角质醇有用得多,而且在这种生理状态下出现的怒吼、上头、甚至是情绪失控,本质上与原始人在狩猎中的应激反应几乎无异。如果你很难理解这么复杂的解释,那么你就可以理解为:情绪到了,必须得上!被告也得上!
好,我们回到话题主体:阿切尔比。在90分钟高强度的对抗之后,尤其是经历了最后十分钟非常具有压迫性的紧张防守之后,国际米兰终于笑到了最后。这个时候的阿切尔比,用《时代科学》的说法就是:前额叶皮层对边缘系统的控制力已降至日常的40%以下,简单来说,就是精神B的状态,极度亢奋,激情庆祝。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他会在与索默双膝跪地相拥庆祝之后的瞬间,出现了智力下降一般的攻击行为——我在这儿庆祝呢,庆祝的啥?庆祝的正式干掉了你们。结果一抬头,唉我你怎么还站这儿不走?
其实,类似的案例,在足球史上比比皆是:2018年世界杯,J罗被淘汰后踢飞角旗杆;2021年欧洲杯,C罗怒摔队长袖标,这些比比皆是的画面,都是肾上腺素退潮前的高超而已。
只不过,这次阿切尔比的高超释放的方式用错了,同时也对象也用错了。就是这样。
PS:这大哥,其实不是第一次犯浑了。当年在拉齐奥,被对手进球后迷之微笑,差点让拉齐奥球迷在赛后喷死,不然这么好的拖后中卫,也不会廉价来到国际米兰。
二、双标审视下的舆论大战
实际上,阿切尔比事件并非本场比赛赛后唯一的争论焦点。
比赛尾声的补时阶段,拜仁后卫斯坦尼西奇在准备快发边线球的时候因认为球童故意拖延比赛时间,而直接双手将14岁的少年推倒在地。很明显,这同样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错误,而且他的释放方式和释放对象,与阿切尔比之于穆勒,更加的错误。
但是,这样一个错误所可能引来的危机,最终以球员本人在社交媒体上发的一则更新短句,便被轻而易举的化解了。斯塔尼希奇写到:世界上任何一支球队在领先的时候都会尝试在比赛最后时刻拖延时间。我当时推了他(那个球童),这个行为确实有点愚蠢。那一刻我只是生气了。
你看,斯塔尼希奇并没有直接说抱歉,也没有对那名球童说对不起,他只是解释了一下自己的行为,你大可以称之为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的不妥之处,但他更多的只是解释,而非直接诚恳的道歉。
但,这就足够了。因为没有人会认为,在球场上稍微超纲的行为,需要大书特书、大写特写,更不需要抓着这个问题刨根问底、甚至上纲上线。他说,当时他只是生气了,不就好了吗?
阿切尔比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当时生气的是穆勒,而惹穆勒生气的,是阿切尔比。好吧,我承认有洗白的狡辩性质在里面,但我依然认为,两件事都是一样的,本质上就是在场上的一种稍微超纲的行为而已,根本不值得这样口诛笔伐。
三、足球在悖论中艰难前行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既渴望球员能在赛场上展现血性的一面,又要求球员时刻要保持圣人般纯洁的克制;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既回味和陶醉于坎通纳飞踹球迷的真性情,又在键盘前扮演着道德的审判长,攻击这个,攻击那个。
在这个时代里,某些自媒体会通过慢动作回放、唇语解读、甚至是伪造图像等手段,将转瞬即逝的球场摩擦拔高到史诗级羞辱的地步,而这种被称之为“创伤性叙事"手法的构建,其本质上,就是对流量经济的病态迎合。
狗哥不想谈什么回望足球运动的本源,但真的,进入到数字时代之后,无处不在的高清镜头,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无处不在的舆论舆情,正在将这项保存着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肾上腺素的运动,推向前所未有的牢笼之中——球员的每个细微的表情都会被制成表情包,每一次身体接触都可能引发VAR的审查,每一句未被及时遮挡的言辞都可能遭遇唇语专家的审判。
没错,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比赛的公平性,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承认,这种改变,正在逐渐消融足球最原始的魅力。
当2022年世界杯葡萄牙球员集体为C罗"擦眼泪"的暖心举动被质疑作秀;
当2023年梅西拒绝与对手交换球衣被解读为傲慢;
当终场前绝杀之后,所有球员和球迷不得不站在原地等待那个小黑屋里的人来一锤定音;
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是谁完成了绝杀?到底是谁把什么都看成作秀?又到底是谁,如此傲慢?!
过度解读,是否正在杀死足球?狗哥不知道,狗哥也没有那个高度。但是,我依然记得温格的自传中说过的那句话:我们正在把足球变成实验室里的标本,却忘了它本应是街头巷尾的狂欢。
四、让足球的归足球,让流量的归流量
在国米与拜仁的两场大战之后,真正需要久久回味、被铭记、被追忆的那些画面是:
索默极限扑出奥利赛射门之后的激情呐喊;
劳塔罗门前抢点进球后在球迷撑起的巨幅画像前庆祝,如君临天下!
凯恩在单点爆破国米后防之后打进扳平进球后的怒吼;
甚至是科曼在被替换上场之前,在场边端着平板电脑认真学习的镜头;
这些镜头聚焦的瞬间,才是足球超越胜负的本质魅力。
当自媒体用"侮辱""早晚遭报"等极度夸张的词汇来给阿切尔比与穆勒的小摩擦定性和制造对立氛围的时候,我们或许该重温克鲁伊夫那句名言:足球是简单的运动,只是被聪明人搞复杂了。
聪明的人,当你拿起口吐莲花的麦克风时,是否想过,足球本不该是道德审判的祭坛。
或许,包括狗哥自己在内,都需要学会"迟钝"一点,那种对转瞬即逝的冲突保持适当的记忆模糊感,那种对竞技场上的荷尔蒙迸发保持必要的宽容感。
冤家宜解不宜结,国米与拜仁的百年之好,不该容不下这一粒沙子。您说呢?
